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六十七章 远行 (第5/5页)
了他,李槐非但没有哭闹,反而高兴坏了,终于不用受人管束了,只是到了晚上,这个寄住在舅舅家的孩子,做了噩梦醒来后,就开始撕心裂肺嚎叫,结果被惊醒后的舅舅舅妈联手镇压,一个使用鸡毛掸子,一个使用扫帚。 其余三人,分别来自桃叶巷,骑龙巷,杏花巷,两男一女。 齐先生在下课后,送给他们一人一幅字,要他们妥善保管,仔细临摹,说是三天之后他要检查课业。 那是一个齐字。 在蒙学散去之后,垂垂老矣的扫地老人,沐浴更衣后,来到齐先生书房外,席地而坐。 老人开口询问一个关于“春王正月”的儒家经典之问。 齐静春会心一笑,为之解惑,讲述何谓春,何谓王,何谓正何谓月。 这就是儒家各大书院特有的“执经问难”,课堂之上,会安排有一位“问师”,向讲学之人询问,可以有一问数问,十问甚至百问。 这一场问对,发生于齐先生和老人的第一次见面。 那已经是八十年前的陈年往事了。 不过当时齐静春是询问之人,回答之人,则是两人共同的先生。 老人问完所有问题后,望向齐静春,“可还记得我们去往山崖书院之前,先生的临别赠言?” 齐静春笑而不言。 老人自问自答,“给我的那句,是‘天地生君子,君子理天地’。给你的那句,是‘学不可以已。青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’” 老人突然激动万分,“先生对你,何等器重,希望你青出于蓝!你为何偏偏要在此地,不撞南墙不回头?为何要为一座小小城镇,不过五六千人,就舍去百年修为和千年大道全部不要?!若是寻常读书人也就罢了,你是齐静春,是我们先生最器重的得意弟子!是有望别开生面、甚至是立教称祖的读书人!” 老人浑身颤抖道:“我知道了,是佛家误你!什么众生平等!难道你忘了先生说过的明贵贱……” 齐静春笑着摇头,道:“先生虽是先生,学问自然极大,可道理未必全对。” 老人被震惊得无以复加,满脸错愕,继而怒喝道:“礼者,所以正身也!” 齐静春笑着回复一句,“君子时诎则诎,时伸则伸也。” 看似无缘无故,隔着十万八千里,但是老人听到之后,脸色剧变,满是惊疑。 齐静春叹了口气,望向这位跟随自己在此一甲子的同门师弟,正色道:“事已至此。那几个孩子,就托付给你送往山崖书院了。” 老人点点头,神色复杂地起身离去。 齐静春自言自语道:“先生,世间可有真正的天经地义?” ———— 两辆马车在天远远未亮的时分,就从福禄街出发,早早离开小镇。 晨曦时分,一个草鞋少年带着两只大布袋子,动身去往窑务督造衙署外等人。 一只袋子,装着一袋袋金精铜钱,另外一只,装着他觉得最值钱的蛇胆石。 但是等到天大亮,衙署门房提着扫帚出来清扫街道了,少年也没有看到出发的马车。 他只好厚着脸皮去问,问衙署名叫陈对的那拨人,什么时候才从福禄街出发。 门房笑着说他们啊,早就离开小镇了。 草鞋少年目瞪口呆,刘羡阳那家伙不是跟自己约好了天亮以后,才动身吗? 那一刻,少年视线有些模糊。 跟门房道谢之后,少年就开始转身狂奔。 跑出小镇,少年一口气跑了将近六十里路,最后沿着一道斜坡,精疲力尽的少年走到坡顶,看着蜿蜒的道路,一直向前延伸出去。 少年蹲在山顶,脚边放着没有送出去的铜钱和石头。 一个佩剑悬刀的少女悄无声息坐在他身边,气喘吁吁,气呼呼道:“你不是掉钱眼里的财迷吗,怎么这么大方了?全部家当都要送出去?就算刘羡阳是你朋友,也没你这么大手大脚的啊。” 少年只是抱着头,望向远方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